打鼾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圣人之怒孔子发火,孟子暴走,该发火的时候
TUhjnbcbe - 2023/4/3 19:29:00
北京手足癣哪个医院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646.html

俗语有说,人活一口气,说的是要活得有志气,有尊严。

如果一个人没脾气,要么是被社会*打惯了,要么是忍而不发。前者已经失去反抗的意志,后者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或是磨砺自己的秉性。受不得一点委屈,别人冒犯自己,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的匹夫,我们在生活中是见多了,而“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勇者则都很少见到吧,更别说圣人呢,那么圣人有脾气么,圣人会不会发火呢?

1、孔子发火

孔子,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犹如神一般的存在,他的影响力已经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刻入每一个华夏民族子民的骨髓。孔子虽然被尊称为圣人,但也会发火,而且发的不是一般的“火”,他生气时脱口而出的一句骂人的话,甚至流传了多年,至今仍被语文老师引用。

孔子画像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宰予,出身富二代,聪明伶俐,思维活跃,但嘴巴很“欠”,孔子不怎么“待见”他,因为在孔子看来,“巧言令色,鲜矣仁”。

有一天,宰予当众问了孔子一个问题,说:“父母死了要守孝三年,这个时间是不是太长了?一个人三年不学习礼,礼仪基本废了;三年不学习演奏音乐,基本不会弹乐了。我觉得守孝一年就行了,因为一年时间,旧谷子吃完子,新谷子又成熟了。”

其实,宰予是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的,如此说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他不知是“情商”不在线,还是故意“为难”老师,反正这一问让孔子有些难堪。

孔子听到学生公然反对“守孝三年”的礼制,其实内心有火的。就好比一个讲了十几年的价值观的*治老师,突然被学生来一句:老师,什么是价值观?那一刻老师估计想死的心都有了,难道我十几年的课都白讲了么!

但孔子但又不好当众发作,于是反问了宰予一句:“儿子替父母守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你守孝不满三年,就吃甜美的食物,就听美妙的音乐,你的良心过得去吗?”。

孔子本以为“推己及人”会让宰予幡然悔悟,知难而退,但未曾想到宰予却说:“我心安呀。”

孔子无语了,等把宰予打发走之后,对弟子们说,“宰予这个人,人品不怎么滴!”反正这次宰予没有给孔子留下好印象,不过孔子没有直接骂他,下次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孔子直接发火了。

孔子讲学

这次是宰予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公然在课堂上睡觉,还打鼾,这个就过分了吧。所以孔子直接在课堂上指着宰予说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用今天的话来说,“朽木不可雕,烂泥扶不上墙,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我已经想不到再用什么词来骂他了!”

可见,圣人孔子也会发火,而且他这句经典的骂人话也流传下来,成为老师们的口头禅,面对不争气的学生,恨铁不成钢的老师们也会说,“你这个人简直是朽木不可雕,烂泥扶不上墙”。

2、孟子“暴走”

除了圣人孔子有脾气,“亚圣”孟子也有沉不住气的时候,面对一个爱开玩笑的家伙,差点也暴走了。

孟子在齐国游学,被齐国聘为国策顾问,淳于髡表示不服,决定上门会会。淳于髡这个人不简单,他是齐威王身边的红人,特别喜欢与人辩论,而且辩论从未输过,这次他特意过来找孟子“吵架”的。

孟子很有礼貌接待了淳于髡。刚坐下来,淳于髡就挖了个坑,故意问孟子:“男女之间授受不亲,是礼制规定的吗?”

孟子不知是坑,一本正经地回答:“这自然是礼制规定的。”

淳于髡看到孟子入坑了,于是有些“邪恶”地追问:“那么,如果嫂子(孟子的老婆)掉进水里,我(淳于髡)是救还是不救呢?”

孟子这么才反应过来,原来是个坑,而且还拿自己的老婆举例子,孟子作为一个严肃的长者,被晚辈这么调戏,不高兴了:“如果嫂子落水而(你)见死不救的话,那(你)跟禽兽没什么差别!”

孟子终究是个内省的人,说完马上觉得不妥,又调整情绪补充说道:“男女之间授受不亲,是正常的礼制规定;而嫂子掉进水里,伸以援手拉一把,是权宜之计,要懂得变通。”孟子果然有长者的智慧,在“暴走”边缘又稳了下来,然后顺利脱坑。

可见,控制情绪是件很难的事情,所以那些动不动就劝人,“你要冷静,不要冲动”,我劝你们善良,事情没有发生在你自己身上只是故事,发生在你自己身上恐怕就是事故了。所以,该发火时就该发火,孔子对宰予发火,那是他对宰予恨铁不成钢,后来宰予在孔子的培养下,也成为“孔门十哲”之一。孟子发怒,是他认为礼制是庄严的,不允许拿来开玩笑的,所以淳于髡也知趣地退下。不过正因为控制情绪难以做到,那些做到了“怒不过夺,喜不过予”的人,才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人,你们觉得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圣人之怒孔子发火,孟子暴走,该发火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