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中医穴位中蕴含着古人
TUhjnbcbe - 2021/9/11 2:12:00

北京时间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6月17日,搭载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新华社记者琚振华摄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星辰大海一直有着浪漫而热切的向往,时至今日,这一梦想正在被我们逐步实现!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寻找古人隐藏在穴位名中的“星辰”梦——天枢

天枢,北斗七星之首,又名北斗一,是斗勺部位离北极星最近的一颗星,全天第35亮星。

穴名天枢,出自《针灸甲乙经》。以此借喻为天地之枢机。

天,天地之天,人的上半身指天,下半身指地。枢,枢纽,枢要。该穴位于脐旁,脐横纹为人体上下身的分界处,名曰天枢,意指该穴居于人身上下枢要之处。

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①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②月经不调,痛经。

天宗

天宗,天上的星辰。唐·房玄龄《晋书·天文志》谓宗星是象征帝王宗室的星。

穴名天宗,出自《针灸甲乙经》。

天,天空,亦指人之上半身。宗,朝宗,宗仰。该穴当肩胛骨中部,与曲垣、秉风等穴位相连,犹如天空中的星座。

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肩臂疼痛不举。

华盖

华盖,古为星名,星官之一,属紫微垣,共十六星,形似伞状,在五帝内座与仙后座“W”形五星之间,西方天文学中则属于仙后座。因为华盖星形似伞状,故而后来成为帝王或贵胄车上伞盖的名称。

穴名华盖,出自《针灸甲乙经》。

华,华丽。盖,护盖。华盖,原指似伞状的星宿、古代帝王华丽的宝伞,肺位于胸腔,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有华盖之称,而该穴又与肺之高点相当,故名。

横平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胸痛,咳嗽,气喘。

璇玑

璇玑,一作北极星,又指北斗前四星的,称魁。也有泛指北斗的。由于璇玑处于天之中极,群星环绕,因此常被喻为权柄、帝位。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中能运转的部分,称为璇玑。璇玑也指整个测天仪器。

穴名璇玑,出自《针灸甲乙经》。

璇,同旋。玑,同机。穴当胸部中线上,约当胸骨柄中点。穴下喉骨之转动,比作古代观察天文的仪器,即璇玑。同时,由于胸中为心君之居处,此前的经穴,如玉堂、紫宫、华盖等,皆喻指君王之宫禁及其显示权柄的用品,而该穴当胸部最高位,可以此比作君王的权柄、帝位,故名。

胸骨上窝下1寸,前正中线上。取法:在前正中线,天突下1寸。

①胸痛,咳嗽,气喘。②咽喉肿痛。

太白

太白,出自《灵枢》。

太,大,广,高大,非常,亦指太阴经。白,白色,五行中指金气的颜色。

太白为足太阴脾经的五输穴之一,脾经属土,该穴又是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中的输穴,五行亦属土,故太白穴即土经的土穴,土能生金,故内中的金气旺盛。

太白,又为天象名称,即星体中的金星,也喻指金气。

太白,还是山的名称,曰终南山。因为该穴位于高大突起的第一跖骨小头的后缘,当赤白肉际处,跖骨小头骨高,此处肌肤肉非常白,也可象形地比拟于太白终南山。

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①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②身重节痛。

箕门

箕门,出自《针灸甲乙经》。

箕,簸箕;又是星名、风名。门,出入之通道。

簸箕之状前大后小。张腿而坐称为箕踞。

箕星有四,形如箕状,主风。《后汉书·张衡传》中言主风之神的风师为箕伯,而箕门穴就是治疗下肢风病的穴位。

髌底内侧端与冲门的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长收肌和缝匠肌交角的动脉搏动处。

①小便不通,遗尿。②鼠鼷肿痛。

曲垣

曲垣,出自《针灸甲乙经》。

曲,弯曲,曲折。垣,短墙;天体划分的范围亦作垣。

该穴当肩胛冈上窝内侧,如被短墙所围绕。天上的恒星,古人将其分为三垣二十八宿。该穴与天宗穴相呼应,与天宗、秉风等穴相连,宛如夜空中的星座。

肩胛冈内侧端上缘凹陷中。取法: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肩痛不举。

大陵

大陵,也作太陵,是中国古代星官之一,属于二十八宿的胃宿,意为“陵墓”。

大陵,出自《灵枢》。

该穴位于掌后高骨下,如陵丘之旁,故名。

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①心痛,心悸。②胃痛,呕吐,吐血。③悲恐善笑,癫狂痫。④疮肿。⑤胸胁痛,手臂痛。

天冲

天冲,星名。《晋书》谓其为妖星。

天冲,出自《针灸甲乙经》。

天,头颠之位。冲,上冲,冲要。全身以冲命名的穴位,唯有此穴居于头部天位。少阳虚火扰动上冲,致头晕、耳鸣等,可以此穴治之。

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说明:率谷之后0.5寸。

①头痛,牙龈肿痛。②癫痫。

紫宫

紫宫,有以下几层含义。

其一,星官名,指紫微垣。其二,指帝王宫禁。其三,神话中天帝的居室。

穴名紫宫,出自《针灸甲乙经》。

紫,尊贵的颜色。宫,帝王居所。穴当胸部中轴线上,穴下为心君所居之处,且君王的处所为紫宫,故名。

横平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①胸痛。②咳嗽,气喘。

小编还为大家准备了几个关于经穴名称的谜语,你能猜中谜底吗?欢迎在评论区写下你的回答!

1.北斗之首(打一经穴名称)

2.东为启明,西为长庚(打一经穴名称)

3.日、月、星辰(打一经穴名称)

4.金星老君炼丹(打两经穴名称)

本文整理自新华社、悦读中医

编辑

徐婧

审核

吴潇湘白晓芸针灸二十八绝穴,治疗各种疼痛疾病针灸二十八绝穴腰背承山求,肚腹公孙留,头顶寻风池,面口地仓收,咳喘取二定,夜啼二柱谋,小腹三阴交,转胎至阴灸,二沟通便秘,隐白停崩漏,鼻衄当泉止,心胃内关疏,腿痛刺重海,目疾透攒竹,大椎解癇热,-少商利咽喉,阿是蠲酸痛,人中善急救,眩晕绝骨觅,失眠安神搜,-疳积四缝妙,补虚关元优,心疾针通里,肝肾调蠡沟,遗尿缩泉求,-胃痛二脘留,肠痈寻阑尾,尿频二溪收。如何理解呢?请看下文详解!1、腰背承山求-承山主治腰背疼痛,腿痛转筋及便秘,痔疮脱肛诸症。笔者认为腰背疼痛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经脉病,肾与膀胱相表里,腰为肾之腑,腰痛为肾病之外候,实证腰痛宜配腰部阿是、昆仑、志室诸穴,针刺为主,或取三棱针点刺出血。虚证腰痛则宜配肾俞、命门、关元宜艾灸为主。《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载承山:“……善治腰疼痛,痔疼大便难……”。针灸方:(1)急性腰部肌肉扭伤:承山,外关加耳针:腰椎、神门。(2)肩背酸痛:承山、天宗、或针或灸,其效俱佳。-2、肚腹公留-公孙归属足太阴脾经,为其络穴,能联络脾胃二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消食化滞,清热利湿,主治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急慢性肠炎、痢疾,妇科疾病及头痛诸疾。-有资料载“针刺正常人的公孙穴,可以使腹部的耐痛阈显著提高。”针灸方:腹痛胃胀取穴:公孙,内关,足三里,配合中药内服疗效更佳。《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拦江赋》载:“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3、头项寻风池-风池属足少阳胆经,具有清头明目,疏风解热、通利官窍等功能。肝胆相表里,肝为风水之脏。易化火生风,上扰清窍,胆附于肝,肝胆之火易循经上扰,古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眩晕中风及外感风邪皆可用之。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风池,阳维脉又通督脉,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又按循行可治疗颈项、耳、目、侧头部及脑部诸种疾病。-针灸方:(1)偏头痛:风池、内关、丰隆、百会。(2)颈项强痛:风池、天柱、阳陵泉、悬钟。4、面口地仓收-地仓属足阳明胃经,乃手、足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穴有疏风通络,调和气血的功效。面口部位的病症,均能治之。-针灸方:颜面神经麻痹:取地仓、颊车、合谷、丰隆、风池。-《百症赋》:“颊车地仓,正口口呙于片时”。-小儿流涎:地仓、合谷,承浆,足三里。《龙光赋》:“地仓能止两流涎”。-此外,地仓对三叉神经痛及颜面神经麻痹,有一定疗效,针灸美容时亦常用,乃治疗口纹之要穴。-5、咳喘取二定-“二定”即定喘与定咳之缩称,定喘为经外奇穴位于颈后部。-主治:哮喘,咳嗽,背痛及颈椎病。-定咳为笔者经验用穴、穴位于厥阴俞旁开1寸,即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2.5寸。-主治咳嗽,多痰,哮喘,胸满烦闷及背部胀痛等症。针灸方:二定穴配大椎(灸)、足三里(灸)可防治小儿感冒。-6、夜啼二柱谋:身柱与天柱合称“二柱”。-身柱:为督脉之要穴,有止咳平喘,强身益智,宁心镇痛等功效。小儿常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气,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能通治小儿的多种疾病。-天柱属足太阳膀胱经,余多年的经验证实:其穴在头项又循经于头,对失眠、夜啼、神经衰弱、感冒、颈椎病疗效较好,亦可治疗癫狂痫诸症。-7、小腹三阴交-三阴交穴乃足太阴、厥阴、少阴三阴经在此交会,故名。-8、转胎至阴灸-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要穴,五输穴之一,本经井穴,至阴上治头痛,下调胎产。-针灸方:胎位不正兼体虚者艾灸至阴穴同时选配三阴交或足三里穴。-9、二沟通便秘二沟即支沟及经验用穴横沟,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火穴,有利三焦,调气机,理胸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泻热通腑之功效,主治,胁肋痛、呕吐、便秘等症。“横沟”在大横穴外一寸再下五分处左右计两穴为祖辈治便秘的经验用穴之一。针灸方:(1)便秘兼呕吐者:二沟配内关。(2)长期便秘且腹痛者:二沟配长谷穴。10、隐白停崩漏-隐白属足太阴脾经井穴,长于健脾益气摄血。为出血性疾病常用要穴,大凡崩漏之疾,采用艾灸疗法,多能获效。有人用艾炷灸择时节施术疗效非常。余三十年来,常取艾灸法为主治疗女子崩漏,月经过多其疗效可靠,加用中药内服者十有九验。-11、鼻衄当孔止-当孔实为当泉及孔最二穴的简称。-“当泉”穴为日本针灸医师齐藤安世用治鼻衄的经验用穴,孔最穴为手太阴肺经之郄穴,多用于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痛声嘶诸症,穴有调理肺气、清热止血之功,余临床三十多年来针刺本穴有明显止衄作用。近年来配合指压当泉穴则可提高治疗效果。若只施以指压法亦可获效。针灸方:鼻衄兼头昏头痛者:当泉、孔最、配印堂、风池。-12、心胃内关疏-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静止痛等功效。应强调说明的是,内关通于阴维,而阴维脉与足三阴经并会于任脉,还与足阳明胃经相合,这些经脉均循行于胸脘胁腹,故“阴维为病苦心痛”,此处之心痛实指心、胸、胃、胁肋、腹部的内脏疾患。总而言之,内关治疗心、胸、胃、胁肋、腹部诸病症疗效确切。十余年前,余曾上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研所进修,有幸得到程莘农老教授的亲自指点,他认为内关是治疗胃部疾患,及心神疾患的重要穴道,大凡胃痛腹胀、程老常取内关、足三里、中脘、公孙诸穴其效颇佳。-针灸方:(1)胃痛胸闷:取内关、建里、上脘。(2)心悸失眠:内关、神门、膻中。《拦江赋》:“胸中之痛内关担”。13、腿痛刺重海-重海穴在环跳上两寸向后横开一寸之处。-有幸向万云程老先生(群众尊称为“万神针”)学习了解治疗下肢瘫痪、风湿腿痛的奇穴——重海,吾行医三十余载,大凡下肢疾患常用此穴,治疗腰腿疼痛严重者,多取肾俞,重海、悬钟三穴再选配风市、殷门、承山诸穴体会到自从加用重海穴后其疗效则增强。针灸方:腰酸腿痛,取重海配肾俞、足三里,或针或灸。14、目疾透拈竹-拈竹乃是太阳膀胱经要穴,善治目疾。-针灸方:(1)头目疼痛:取拈竹,合谷,风池针之。(2)双目红肿:拈竹,太阳(三棱针点刺出血),合谷,耳尖(三棱针点刺出血)。-《百症赋》云“目中漠漠,急寻攒竹三间”。-15、大椎解痫热-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先平肩取之,再令患者缓缓摇头,第七颈椎可随之而动(再下一椎体即第一胸椎则不会随之转动),此法定取大椎较为便捷,大椎穴为手足太阳经及督脉交会穴、为诸阳交会之所、统领周身之阳气,本穴是泻阳邪、调阳气的要穴,有疏风清热、宁心止痫的良好功能。“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大凡脑病、癫痫所致抽搐为首选穴之一。-针灸方:(1)感冒发热:大椎、合谷、内关、曲池。(2)癫癇:大椎、身柱、丰隆、合谷、太冲。-16、少商利咽喉-少商属手太阴肺经,主要功效有清热解表,通利咽喉。本穴内可清泄肺热,外可宣散风热为治疗咽喉肿痛之要穴,对感冒、咳喘、鼻衄、腮腺炎、声音嘶哑均有一定疗效。-少商为肺经井穴,又有开窍醒神,舒筋活络,清热止疼之功,如《时后歌》曰:“……热血流入心肺腑,须要金针刺少商”。-针灸方:(1)急性喉炎取少商(点刺出血)合谷,照海。(2)慢性咽炎:取少商(点刺出血)、天突、太溪皆有效。-17、阿是蠲酸痛-阿是穴——亦名天应穴。机体有病变,即会在人体某处按压疼痛加剧,或胀或麻明显,某一点即为阿是穴,故又称不定穴。-阿是穴亦痛亦胀之处,亦是经络不通之处,通过按压探寻方有“快然”之所,即通过阿是穴的治疗,调节机体,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止痛治病的目的。《玉龙歌》云“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针灸方:(1)头痛:阿是、风池、百会、合谷、外关、太阳。(2)坐骨神经痛:阿是、环跳、承扶、阴陵泉、承山。-18、人中善急救-人中全身之要穴也,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擅长医治精神、神志方面病症,如:昏迷,癫狂,痫症,小儿急慢惊风,中暑,癔病,三叉神经痛,其他如挫闪腰痛,晕车晕船等亦有效。-针灸方:(1)昏迷:人中加针十宣(点刺放血)-(2)小儿急惊风:人中加针印堂,内关,足三里。-(3)癔病:人中加针合谷,内关,丰隆。据报道,针刺本穴对呼吸功能的调整有相对特异性,其针灸效应与呼吸中枢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尤在对呼吸中枢衰竭时疗效更显。对实验性休克动物具有明显的抗休克作用,当血压降到(10~40毫米汞柱)、呼吸暂停时,针刺“人中”,绝大多数可以恢复。-19、眩晕绝骨觅-悬钟属胆经,胆为木之性,主疏泄条达,肝肾同源,肝胆又为表里,可见胆与肾有关,肾主藏精,精又生水,《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张景岳曾提出:“无虚不作眩”,《直指方》亦云:“瘀滞不行皆可眩晕”针灸悬钟可舒肝理气,益髓生血,补肾健脑,舒筋活络故能改善高血压眩晕等有关病症。-针灸本穴可充养髓海,治疗头晕目眩耳鸣,血虚失眠,记忆力减退,诸症均有良好效果。-研究表明:本穴对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尤其是III期高血压效果较好。-针灸方:高血压、头晕目眩:绝骨、风池、三阴交、丰隆、合谷、太冲。-20、失眠安神搜-安神穴为余常用之经验穴-。针灸方:(1)顽固失眠:安神、三阴胶、足三里。《甲乙经》载:“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2)失眠日久,脾虚食滞者:安神、公孙、内关诸穴有效,加中药更妙。21、疳积四缝妙-四缝为经外奇穴,始载于《奇效良方》一书。在掌面示、中、环、小四指第1、2指关节横纹缝中。针灸方:(1)呕吐明显者加针内关,承满。-(2)腹泻明显者加针长谷、中脘。-(3)便秘明显者加针支沟、横沟。-(4)赢瘦虚弱者加针足三里、大椎。-四缝穴健脾和胃,止泻止咳,除擅治疳积厌食外,医治百日咳其效亦佳。-22、补虚关元优-关元亦大中极,丹田,与足三里,气海并称,为人体三大强壮穴(又云是关元,足三里,大椎三穴者),称大椎有补养肾气,培元固本,强身健体的补益要穴。针灸方:不孕症:关元透中极、子宫、太溪、太冲、三阴交。-在男科的应用也广泛,对阳痿、早泄、男子不育及前列腺炎症均可有效。亦可用于遗尿症,慢性肠炎等疾患。-阳萎:关元透、中极、内关、足三里、太溪、志室,此乃吾父亲常用之针灸方。-23、心疾针通里-通里擅治心悸,同时对精神情志病常作为主穴,临床证实,大凡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癔病、忧郁症、失眠,均有尚佳疗效。-《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便有“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可见针灸家对其重视之程度。-针灸方:心律失常:通里、神门、内关、膻中、三阴交、足三里。-24、肝肾调蠡沟-蠡沟者,足厥阴肝经络穴,有联络肝胆两经、调节两经气的作用,从临床上看,对肝、肾、脾均有调治作用,即侧重调肝、次之调肾,再次之为调脾。-针灸方:(1)痛经:蠡沟、三阴交、太溪、归来。-(2)阴痒:蠡沟、关元、血海、三阴交。(3)慢性前列腺炎:蠡沟、关元透中极、太溪、会阴。-25、遗尿缩泉求-“遗尿缩泉求”一句中的缩泉穴即缩泉四穴的简称,缩泉四穴系先父之好友武汉杏林老前辈邓直哉先生亲授,为邓老经验用穴亦奇穴也,邓老善用奇穴,学医之初,先父令吾虚心求教,后知邓老治遗尿或单针灸缩泉四穴,症状严重者再加十七椎、气中、气门三奇穴。邓老称此法治遗尿效如桴鼓,吾30余年曾有邓老的这组奇穴加外敷家传灵仙保元膏治疗遗尿症其效确凿,此法患儿乐于接受,深受家长们赞许。-针灸方:小儿遗尿多年不愈:缩泉四穴,关元透中极,三阴交,针灸并施,效亦佳。-26、胃痛二脘留-上脘、中脘均在人体之胃脘部,治疗胃痛、胃胀及肝炎诸症,先父高少臣先生常用之,合称之“二脘”。-“二脘”并用具有和胃健脾,清热化痰、养心安神、清热除烦、定惊醒神之功能《玉龙赋》云“上脘、中脘治九种之心痛”。《玉龙歌》亦云“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针灸方:(1)胃动力障碍,厌食症:二脘,足三里。(2)癌症化疗中胃肠反应:取二脘、下食关、大椎、足三里、内关酌情针灸之。-27、肠痈寻阑尾阑尾穴属奇穴,当在足三里再下两寸许,因是此穴是足三里下两寸再上下寻探按压一明显的压痛点,此点才可定为准确的阑尾穴,针此穴(左右计两穴)时宜配合上巨虚、长谷(针灸宜刺向麦氏点)公孙及曲池诸穴。-针灸方:阑尾包块(阿是穴)二脘、上巨虚、下巨虚。28、尿频二溪收-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输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故又为肾经原穴,亦为回阳九针穴之一,主治范畴为因肾虚所致的多种病症。临床上多用于遗精、阳痿、肾虚腰痛、小便频数,月经不调、带下、不孕、咳喘、咯血诸疾。-研究证实:针刺太溪、列缺等穴可使肾泌尿功能增强,酚红排出量也较针前增高,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也下降……浮肿也减轻,对肾炎病人有一定治疗效果。后溪:本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五输穴之输穴,临床多循经选穴,多用于治疗后头、项部、肩背部、疼痛胀麻手指挛急等病症,虽然小肠经不行腰部,但本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能通督脉,医治腰脊酸痛,尿频诸症,小便赤涩效尚称满意,余临症体会“二溪”合用,其补肾壮腰、通督活络之功尤著,治疗尿频及急性腰痛,屡试屡验。-针灸方:(1)肾虚尿频、腰痛乏力:“二溪”配肾俞,志室,足三里,十七椎。(2)急性前列腺炎:中极透曲骨、二溪、阴陵泉加针耳穴:肾、神门、尿道三点。精彩好文1零基础,怎么学通中医?快速掌握中医技术(针灸、正骨、经方、脉诊)2重磅首发!免费领取《中医思维导图》上下两册巨著,中医人必备!3《中医四大名著》--免费领、免费领!4央视60集《*帝内经》纪录片,太珍贵了!(免费下载收藏)分钟短片讲述老子的传奇人生和《道德经》的真谛!(附道德经全文)扫码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中医穴位中蕴含着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