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运铎,祖籍湖北武汉,年生于江西萍乡,早年曾在安源煤矿当工人。年参加新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历任新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淮南抗日根据地子弹厂厂长、*工部副部长,华中*工处炮弹厂厂长,大连联合兵工企业引信厂厂长,株洲兵工厂厂长。
年皖南事变后,他奉命转移至淮南抗日根据地。敌人层层封锁,*工生产困难重重,他想方设法带领同志们自制土原料、土设备,为前方部队制造急需的枪炮弹药。一次在修复前方急需的炮弹时,雷管发生爆炸,他左手被炸掉4个指头,左腿膝盖被炸开,左眼晶体被炸破,几近失明,昏迷不醒十余天。他带领技术工人研究改良武器装备,成功研制出射程达余米的枪榴弹和攻打碉堡的平射炮,以及定时、踏火等各种地雷,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重要贡献。
“心中没底,不敢动手。”面对凶险的枪炮研制工作,吴运铎也曾有过害怕。他在自传中回忆,一次面对摸不清底细的炸弹时,两条腿不知不觉地从弹坑里往外走,这种举动让他感到十分羞愧。“临阵脱逃不仅是怯懦而且卑鄙,死又有什么可怕,任何工作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字里行间是舍生忘死的信念与决心。
在战争年代,他始终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科研第一线。他说:“活着就要完成任务,死了就算革命到底。”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送他到苏联去治疗。经过精心治疗,他的左眼重见光明。根据自己的成长、战斗经历,吴运铎写成的自述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后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吴运铎曾任中南兵工局副局长、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主持多项兵器科研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工人才,为国防现代化和改善部队装备作出重要贡献。离休后,他应邀担任京、津、沪好几所工读学校的名誉校长和许多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并担任一些刊物、群众团体的顾问,为教育事业、残疾人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民*部、人事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授予他“全国自强模范”的光荣称号。年5月2日,吴运铎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年,吴运铎入选“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年,他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吴运铎同志‘把一切献给*’的精神力量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武汉市蔡甸区生态集团野战国防园*支部书记、总经理王文贵说,现在每年都有数万名干部群众来吴运铎纪念馆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以吴运铎名字命名的运铎公园也成了蔡甸孩子们的一处乐园,绿意盎然的园区内,时时传出欢声笑语。
(记者潘志伟)
麦贤得:“我的生日是‘8月6日’”粤东饶平县汫洲镇汫北小学内,一座英雄事迹展览馆吸引着祖国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展览馆的主人公,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场海战中,最具光彩的一位英雄——麦贤得。
年8月6日凌晨,在著名的“八六”海战中,我海*号护卫艇轮机兵麦贤得因头部被弹片击中而昏迷,伤处流出的脑脊液和血糊住了他的眼睛。渐渐苏醒后,麦贤得忍着巨大的疼痛仍坚持作战,凭着练就的一身“夜老虎”技能,排除了轮机停机故障,使舰艇迅速投入战斗。凯旋后,麦贤得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艇被海*授予“海上英雄艇”荣誉称号。
“50多年来,老麦始终像战士一样,保持着钢铁般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和麦贤得一同参战立功的战友彭德才说。
头部战伤给麦贤得造成了极大的痛苦,经历了四次大手术后,残缺的头盖骨被植入两块有机玻璃替代,一直到今天。严重的后遗症也始终伴随着他:外伤性癫痫、右手无力、偏瘫、行走受限、失忆、语言障碍……
“从我认识老麦开始到现在,他每天要服用六七种药,最多时甚至有十多种。”与麦贤得相携近半个世纪的老伴李玉枝说。
“我的生日是‘8月6日’!”麦贤得一字一句地告诉记者。
“虽然语言存在沟通障碍、失去了很多记忆,但老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是*和人民给的,如果没有各级的奋力抢救,就没有自己的今天!”李玉枝说,回报祖国、回报人民、回报社会,这是老麦最大的心愿。
有一次,强台风在部队驻地登陆,狂风裹挟暴雨冲击着整个城市。“人们都躲在家里,而刚从外地开会回来的老麦却找不到人影了。”李玉枝回忆,漫天的狂风暴雨,身体并不利索的麦贤得能到哪里去?
冒着风雨四处寻找了很久,全家人最后都只能失望地回到家里。这时,儿子麦海彬打开电视,想通过直播了解抗灾情况,突然发现记者的镜头里出现了父亲——上身只穿着一件背心的麦贤得,满身泥水地在海滨长堤上参加抢险救灾……
头缠绷带、身穿海*衫、坚守在轮机旁继续战斗……连环画《钢铁战士麦贤得》中麦贤得的形象,是许多人脑海里难以磨灭的印记。“老麦退休后,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革命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李玉枝说,老麦经常参加*地各种公益活动,深入部队、学校、机关、企业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现在还兼任广州、汕头几个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每每提到汫北小学,麦贤得都会露出纯真的笑容,那里有他求学时的童年回忆。年,麦贤得购买了一批书籍,为母校建立了一座图书阅览室,并和老伴联系社会爱心人士捐款,设立奖学金;组织协调学生到广州大学、汕头大学、“海上英雄艇”参观见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从艇到艇,“海上英雄艇”荣誉称号已经传承三代,麦贤得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这艘英雄的舰艇和这支炮火中诞生的英雄部队。他每年都会回到“娘家”,鼓励英雄艇传人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努力为*和国家作贡献。
“我是一个老兵,也是一颗小小螺丝钉。”“八一勋章”获得者、“人民英雄”麦贤得倍感自豪。
(记者*明于晓泉刘一诺)
茅以升:中国桥*
在江苏镇江的润扬大桥公园内,坐落着茅以升纪念馆。馆内展出茅以升遗物、生平事迹照片资料等,默默讲述着他坚定爱国、努力奋斗的一生。
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生于年,我国著名的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学毕业后,茅以升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年,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茅以升考取清华官费赴美国留学。年,茅以升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桥梁专业,获硕士学位;此后,又获卡耐基-梅隆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
谢绝了国外好几家公司的重金聘请,怀着“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的志向,茅以升毅然回国。他先后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南京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等。
回国后的茅以升目睹的是:中国的江河湖海上,都是外国人造的桥。20世纪30年代,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钱塘江大桥竣工不到三个月,杭州沦陷。为阻止日*进攻,茅以升亲手点燃了导火索,炸毁了这座饱含自己心血的大桥。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任铁道技术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
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年至年,茅以升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接受修建我国第一个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这座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接起来,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把武汉三镇联成一体,确保了我国南北地区铁路和公路网联成一体。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他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种文本),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茅以升始终把入*作为自己毕生的理想和追求,并用*员标准要求自己。年10月,茅以升如愿加入中国共产*。他在入*申请书中这样写道:“我已年逾九十,能为*工作之日日短,而要求入*之殷切愿望与日俱增。”
年11月12日,茅以升病逝。
年,茅以升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茅老是中国的桥*,镇江的骄傲。”镇江市*协副主席朱开宝说,镇江始终把传承发扬茅以升的精神作为科技立市、产业强市的精神支撑与发展指引。随着润扬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一代又一代镇江人不畏艰难、开拓创新,朝着产业强市目标加速跑起来,用扎扎实实的行动,让茅老对家乡的殷切期望成为美好的现实。
(记者邱冰清)
屠呦呦:钟情科学向医而行江南初夏,大树荫蔽之下,老宅里一小片*花蒿在淅淅沥沥的梅雨滋润下愈发青翠,*花蒿旁的少女雕像眼带笑意,仿佛与来往的游人述说着她与*花蒿间奇妙的故事。
这是宁波市海曙区开明街26号姚宅内的一景,姚宅原是屠呦呦外祖父姚咏白和舅舅姚庆三的住宅,屠呦呦少年时代有10年时间与父母一起在此寓居。今年5月1日,修葺后的姚宅成为屠呦呦旧居陈列馆,以崭新的面貌向公众试开放。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60多年来,她从未停止中医药研究实践。
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于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屠呦呦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当时的科研设备比较陈旧,科研水平也无法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不少人认为这个任务难以完成。只有屠呦呦坚定地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
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她汇集了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出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
通过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富集了青蒿的抗疟组分,屠呦呦团队最终于年发现了青蒿素。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在发现青蒿素后,屠呦呦继续深入研究以青蒿素为核心的抗疟药物,年6月,屠呦呦研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青蒿素“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未来我们要把青蒿素研发做透,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屠呦呦说。
陈列馆中,详实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及珍贵实物,生动展现了屠呦呦的事迹,弘扬她几十年如一日为科学奉献的伟大精神,也激励着新一代年轻人。
钟情科学、向医而行。对祖国医药科学的向往与探求,是屠呦呦始终如一的人生选择。而故乡宁波则留下了她童年与少年时代的依依乡情。
“陈列馆让更多的新老宁波人了解屠呦呦,增强了爱乡情感和家乡自信;也让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在屠呦呦的家乡更加浓厚,激励着更多愿为国家科学事业作贡献的年轻人。”旧居陈列馆所在地的海曙区江厦街道*工委宣统委员汪渊群表示。
来源:《解放*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