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通过影片最高程度的还原历史真相时,暴露在我们面前惨痛的教训无一不震撼着所有人。生死危机的重要关头,恐怖分子的惨无人道和无辜受害者的恐慌被血淋淋地呈现在大银幕上。我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人性的书写者和传承者。
年上映的电影《孟买酒店》出自年11月印度孟买五星级酒店遭恐怖分子袭击真实故事,当被包围在泰姬陵酒店的人们面对生死时,在全世界的瞩目下,有的自顾自逃跑,有的挺身而出英勇救人,展现着信仰和人性的双面。
一场漫长的危机,一群被时间驱赶的追求者们,为自由地活着,也为了活得幸福。
01信仰的双面性
作为生活在共产主义光芒下的一员,其实我并不打算对宗教信仰的对错与否下判断。虽然电影全程都是围绕着宗教信仰而引发的冲突,但在这里我想跳开宗教信仰这个要素,去单纯的讨论信仰所带来的双面性。
人们之所以有信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信信仰帮助他们改变困境,也能给他们带来好的生活。其实对人生保持希望和期待,这样的信仰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人生引导。可是当信仰将我们变成魔*时,便要开始考虑信仰是否还有继续的必要。信仰的善恶两端,只看到恶之花的信仰者们,是否自身也存在问题呢?
在电影中,所有作恶的恐怖分子皆保持着自己的信仰,而所作所为也皆打着为信仰而战的旗号。殊不知,这从头到尾都是一场他人阴谋下的谎言,而信仰也成了致命的深渊,让他们一步步走入歧途。在他们身上,俨然活在了信仰阴影下的恶之花,沦为别人计划的刽子手。
反观其他无辜群众,他们有的有信仰,有的没有。可就是这样一群人,从宁愿被杀都不愿打电话欺骗房客的前台,到为了救助客户而留下来的厨房,以及那个为了救助女儿和妻子逆行而上的男人,他们站在善的顶端,用生命成全着自己的信仰亦或是追求。
此时我们来看待信仰的双面性,一方面,因为信仰人们可以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别人,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信仰变成恶魔,妄图在伤害他人中获得自我成全。一个是无私善良的代表,一个是自私罪恶的典型,两种极端差距下,信仰变成了一把双刃剑,引导者对信仰感知不同的人走向不同的路。
其实我一直相信,信仰之所以能被人们追崇,莫过于它真的能经过实践检验,也能给人们心灵慰藉。信仰本身是一层不变的,只不过信仰者们则因为站的角度不同,看待问题的观点自然也就不同。此时,问题已经从信仰本身之上跳转到信仰者身上,于是问题便再一步精简化,从分析信仰双面性沦为人性双面性。
02人性背后的善与恶
关于人性的话题,康德曾经说过“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即是说,人活着皆是为了自我,最大程度的成全自己,但在一切发生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和这个社会秩序和谐相处的前提上。人性二字,也在和谐共处中各生其端。
从始至今,人们早就给无差别射杀的恐怖分子添加了定义标签,即所谓的“反人性”。当把生命视为不值一提的存在时,本身就已经不具备人性了。不管其背后有何苦衷,当开始伤害无辜群众时,他已经不具备讨论人性好坏的前提,魔*哪有人性呢?
所以在这里我讨论的人性,是指剔除了恐怖分子之外的其他人。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人性的代表,一种是舍身取义的正义之士,维护他人利益的厨师、警察以及逆行而上的父母,一种是自私卑鄙的无良之士,好比说把逃跑计划播报出来的无良媒体,生命面前还想着收视率,最后一种便是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活得比较中庸的普通人。他们没有伟大的奉献精神,也不牺牲他人利益,只是尽可能保全着自己。
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候,人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从牺牲自己到牺牲他人,两种不同的做法之下,思想境界自然也就截然不同。这时的他们身上,已经无关身份地位,只有留在这世上最单纯的人性二字。
孟子曾说过人性本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自我受到的影响,这样的观念在岁月长河中已经有人发生改变。在社会中,中庸之道下的善恶勉强保持着平衡,一旦有新的罪恶势力进入,那么这股平衡很快就会破坏掉,只剩下《孟买酒店》的惨剧。但当有新的正义势力到来时,又会在对抗黑暗中赢得新的平衡点。
种种一切是非,某种程度上来说,皆是源于人性,又落到了人性点上。人们习惯于从自我利益出发,在这个基础上去达到想要的目的,尽管有时候会触碰到别人的利益,但当价值观上认为自我利益更重要时,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人性的一面。不过要是为了维护他人利益而放弃自我的话,那就又是另一面人性了。
不管人性善恶,其实很多事情的根源皆是来自人性,然后因此衍生一系列的是与非。命运面前有偶然的戏剧性成分,但也有我们主观上带来的必然成分。在两者的结合之下,推动着历史缓缓向前。
03结语
当然,不管是以信仰为基础的替罪羊,还是对人性善恶的争辩,我们无法控制所有人走向正途。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实力去征服妄图作恶的罪人,用道德去感化人心向善,构建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历史的教训在前,我们既要吸取经验教训,还要以史为鉴,避免危害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