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复杂的社会生态和老龄化加剧均影响着国民的身心健康,使睡眠障碍患病率日益增加。国内学者在睡眠障碍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发现。据年3月山东省睡眠呼吸疾病发病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成人打鼾患病率21.27%,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病率7.31%。儿童打鼾患病率13.9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病率3.66%。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成人患病率为8%-20%,失眠患者还经常存在日间功能受损,包括难以制定决策、注意力及记忆力下降等。医院陆林团队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客观睡眠时长<6小时的失眠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更为严重。
睡眠障碍和痴呆是老年人中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医院陆林教授课题组研究人员通过荟萃分析发现,失眠障碍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老年人的睡眠障碍要尽早干预和治疗,以防止痴呆等更为严重后果的发生。
现代人已经离不开手机。医院张斌教授研究团队对名在校学生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发现,青少年长时间使用手机可产生各种睡眠及情绪问题。比如,过度使用手机占用了原有的睡眠时间,引发睡眠不足;手机本身的内容可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兴奋,增加觉醒程度,从而影响睡眠;、夜晚手机屏幕的光线可抑制体内褪黑素的正常分泌,而褪黑素作为调节人体昼夜节律、维持睡眠-觉醒周期的核心物质,被抑制后可引起昼夜节律延迟,导致入睡困难。
想要快速入睡,请认真往下看哦
用“4-7-8”放松呼吸法调节呼吸,能助你最快60秒之内入睡。据俄罗斯卫星网2月27日报道,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综合医学专家安德鲁·维尔介绍称:用鼻子持续吸气4秒钟,再屏住气7秒钟,然后慢慢呼气8秒钟。如此循环往复,几轮下来便能很快入睡。
维尔表示,这种方法来源于印度瑜伽修炼中的冥想与呼吸调节,长期坚持练习这种呼吸调节法,能对助眠起到很好的作用。起步阶段可以每天练习两次,每次4轮。刚开始练习时可能会感到略微头晕,但这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如要减轻头晕的感觉,可以选择坐姿或躺姿进行训练。
“4-7-8”放松呼吸法适合失眠患者,同时对心理焦虑、压力过大者以及想要控制欲望和脾气的人都能起到不错的作用。专家表示,以“4-7-8”呼吸法进行训练,既有助于一上床就快速睡着,也有助于夜间突然醒来后重新入眠。
伴有睡眠困难的人可以试一试哦
点击
打呼噜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每个人身边或多或少都有几个打呼噜的亲人或者朋友,每个人也都或多或少承受过打呼噜的“荼*”而被吵得无法入睡。但是人为什么会打呼噜呢?其实有很多种原因,下面也为大家列出几种常见的打呼噜原因,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1.肥胖
众所周知,胖子的脂肪是远多于常人的,咽喉气道部位的脂肪也是如此,而晚上睡觉时,肌肉自然松弛,很容易导致上气道塌陷,造成气道狭窄或阻塞,当气流通过狭窄部位时,产生涡流并引起震动,就形成了我们听到的鼾声。而气道阻塞比较严重的,则可能属于疾病的范畴,医学上称之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这个后面我们会讲。
2.舌头肥大
可能有些人体型达不到肥胖的标准,但局部有些位置肥胖,例如扁桃体、软齶和舌体肥大、悬雍垂过长、咽喉松弛、舌后缀等。这些器官和组织的局部肥胖或变形,都可能引起咽腔狭窄,呼吸气流不畅,尤其是在睡觉时神经兴奋性下降。
3.鼻腔结构异常
呼吸道鼻咽部、颌部有生理性异常也是引起打呼噜的原因。譬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都可引起鼻部狭窄,造成气流堵塞,引起打呼噜。还有颌面部发育畸形,如小颌畸形等,也可造成鼻咽部呼吸时气流受阻,在晚上睡眠时更为严重,引起打呼噜。
4.呼吸暂停
其他说过的点最终都可能演变为睡眠呼吸暂停,睡眠呼吸暂停属于疾病的一种,全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它的成因与鼻腔、舌部、咽喉等处的病变和生理异常有关,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打呼噜相比,此种程度要更严重。
判断是否为OSAHS,主要看AHI指数,即睡眠时每小时发生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的次数,平均每小时发生5次以上的低通气或呼吸暂停则被视为OSAHS。目前,多导睡眠监测(PSG)是监测OSAHS的金标准。如果打鼾比较严重,且有白天嗜睡、打瞌睡、开车犯困等情况的朋友,医院做个检查,OSAHS除了影响精神状态,还可能诱发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慢性疾病。
5.睡姿原因
有些轻微的打呼噜,可能是因为平躺睡觉,侧睡就能解决,这种人基本上是介于打呼噜与不打呼噜之间,如果往后也可能发展成病理性打呼噜。
6.过于疲劳
虽然并没有证据表明疲劳会导致打呼噜,但很多人的亲身经历表示有时候白天工作太累的话,晚上就会打呼噜,这种属于少数现象,目前还无法得知具体原因,但因为没啥影响,也可以不用担心。
值得一提的是,打呼噜从来都不是睡得香的体现,如果发现自己有打呼噜的情况,医院做个检查。
目前,治疗OSAHS及打呼噜的最佳方式是持续气道正压(CPAP)即通过佩戴家用呼吸机(又叫家用止鼾仪)的方式,消除鼾声以及打鼾带来的各种副作用,降低因打鼾诱发慢性病的概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