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振鹏发表于:-2-22
坚守是一种精神、一种原则、一种底线、一种做人的章法,如果没有了这些那么就如同一个国家没了法律。
最近在网上看到打零工的中国阿姨震惊了巴黎……,说的是一个叫朱晓玫的中国女人60多岁也没有什么华丽的演出服装,为了练琴给别人做家务历尽艰辛。她演奏的巴赫,惊为天人!是真正的钢琴大师。
那个年代出生的人都逃不脱那段艰辛的岁月,但是朱晓玫的琴技丝毫没有荒废,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年,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访华,朱晓玫一下子看清了中国和世界在音乐教育上的差距。
老师毫不客气的一番言论,给了朱晓玫当头一棒:“你有很好的技术,但音乐完全不对。”深受刺激的她,当即决定出走见见外面的世界,这一闯就是6年,她每天刻苦学习、练琴,靠打工来养活自己。6年后,当她辗转去往巴黎,再弹一曲给巴黎音乐学院的名师听,这次老师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对不起,我教不了你,你已经很好了。”这位名师教授深深被她的音乐感动,给她提供非常便宜的女仆房供其安身,还为她找了7处可以练琴的地方。住所和钢琴解决了,几乎就解决了朱晓玫需要的一切,自此之后,她每天的生活纯粹、单一:打工,练琴。
年,巴黎城市剧院邀请朱晓玫开独奏演唱会,这是她第一次在巴黎演奏。
在巴黎,这对一个演奏巴赫的中国人来讲,是超乎想象的。
令朱晓玫更意想不到的是,平日里“偷听”的邻居们,私下里买了60多张票支持自己。
从第一场音乐会开始朱晓玫迅速火了,她甚至成为一种现象:朱晓玫现象。此后场场观众满,各种褒誉扑面而来。
“她的巴赫简单而纯净,如孩子般天真。”
“朱女士《哥德堡变奏曲》的演奏,可以与古尔德59和55年的录音媲美,我觉得它比任其他的录音都更耐听。”——布雷德利?雷曼
“你一定要去听朱晓玫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她演奏的就像作品写的一样纯净无邪。”——《费加罗报》
“她的演出是冷静和严谨的,这就是天才。”——《观点周刊》
“她六十多岁,从来没有华丽的演出服,为了练琴历尽艰辛,为了练琴用她优雅的手指给别人做繁重的家务...但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她演奏的巴赫,堪称天籁!她是朱晓玫,真正的钢琴大师!”——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
年,为了给妈妈还愿的朱晓玫第一次回上海开音乐会,她穿的中式长衫已经跟了自己20多年,右肩还磨了个洞。
朱晓玫说“别人看我,觉得像苦行僧般,我自己觉得却很快乐。以琴为伴,生活简单,对钢琴,我永远不会厌倦,离开钢琴,我基本就是个废人。”(以上部分文字来自网络)。
而且朱晓玫坦言:演奏是自己的,如果想迎合听众的口味,想着卖更多的票,演奏势必会受影响。这里我想起了好莱坞“漫威之父”斯坦·李说的:“有一条建议我经常对别人说,有志成为画家和作家的人会问,你为谁写为谁画?我总是说你应该为自己而做。我从来不会试着去写一个你喜欢的故事,我又不知道你喜欢什么。我会去写一个我喜欢的故事,我觉得如果我喜欢一个东西那我不会是世界上唯一像我这样的人,一定还有很多很多别人和我品味相同的人。所以作为作者,如果你忠于自己写自己喜欢的故事,那么概率来说就会有很多其他人有一样的爱好。但是如果你试图给某个别人写故事,你不可能像了解你自己那样了解别人。”
朱晓玫的故事告诉我们,这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事业的坚守,一首曲子弹一辈子这是什么精神和毅力?坚守与坚持有很大区别,坚持仅仅只一种方式,而坚守是一种精神。要守住自己的热情和兴趣,守住一方自己的净土不被污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是何等的艰难。一生的坚守造就了中国真正的热爱钢琴的人,当之无愧又谈何容易!
想想这几十年来,曾经一起发誓做真正的设计,不去附庸的伙伴们,走着走着做着做着发现已经是形只影单,只剩下自己还在坚守当年的夙愿,不免觉得有些冷清与无奈。但这就是社会的现实与冷酷,活法与观念的不同就不可能殊途同归,即便是这样也必须坚守。我们无权干涉别人如何如何,但有权让自己不去同流合污,自我价值就在于真正做好自己。
前不久一位朋友找到我,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语音对话:
友:
方老师,是这样的,前几天新浪找到我,他们和全友家居合作,准备做一个睡眠健康自然的产品活动。就是说现在人睡眠都不太好,有些是因为玩手机,有些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全友就联合设计师,想找一个小的产品出来。我这边给到设计方案和概念,全友那边负责生产出来。但对这种小产品,我不知道该做那方面的。如果是设计一个台灯之类的,好像不能解决睡眠的问题。按照您给我们讲课的思路,设计师为了解决问题。但睡眠质量,这东西又不可能做个床垫。我想了几天没有思路,所以不得不厚着脸皮来请教您了。
开始我想到大家睡觉之前都是在玩手机,那么是不是设计个盒子把手机放进去,然后不容易取出来。就像小时候硬币存钱罐一样的原理。塞进去,但不容易取出来。但这样的话到了早上还是要把手机拿出来、还是比较麻烦。
方:
首先提出用一个产品来改善睡眠质量这个问题的人,我觉得出发点没错但是想法有点儿扯。睡眠不好是个很复杂的综合现象,每个人的状况都不一样,有生理问题、心理问题等等太多的因素,不是弄个产品活动就能改善的了的。
首先,睡眠对空间尺度是有一定要求的,就是一个人睡眠和两个人的睡眠,对空间尺度的大小要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卧室长宽尺寸。古人的卧室没多大,不是说盖不了大卧室,盖不了大空间,而是为了能满足有个舒服的睡眠空间。过去的帐子床,一般人理解为那个是防蚊子防虫子,所以就拉个蚊帐,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帐子床的目的是干什么呢?就是人睡在里面,要把自己身体散发出来的热量拢住,使人得到舒适睡眠温度,当然这个温度都不会很高最多也就是几度。不让外面冷空气接触睡眠者,这是一个被包裹的概念,就是说人有一种安全感,这样人的睡眠就会好。
再就是睡眠灯光的设计,要求也是很多,比如色温、照度、光源的位置与距离等。用现在的不合理户型去设计一个健康的睡眠,这事本身就是点扯太不合实际。这不是一个产品设计的问题,首先这是要有一个合适的睡眠的尺度空间。睡前玩手机,这是一个靠自律才能控制的问题,就算你设计一个放手机的盒子拿不出来,但要是不放进去呢?那不是照样玩吗?做个盒子不是个办法是,也是最笨的办法,他不放在盒子里呢,你这个装置不就没用了嘛。这就像法律一样,为什么那么多人知道违法还要犯法呢,自控能力有问题。
人的睡眠质量,原因很多,现在的这个生活环境,竞争激烈人的心情,情绪,压力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着人们的睡眠质量问题。所以说,仅仅从设计一款小产品来改善睡眠质量,我觉得这个不可能。
改善睡眠质量问题,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首先你要了解各类人睡眠不好的原因是哪些?为什么不好,你要做大量的数据调查,去研究,去分析,去采访。然后给提出解决方案,那这个方案也只是比较片面的,不可能是全部的。
你说你想了好几天,想不出来,因为你不知道解决问题的入口在哪儿,就是说不知道真正的问题在哪儿。比如说有人睡觉打鼾,人们花了多少年的研究,这到底什么原因,然后就设计出来那些防打鼾器,结果那个防打鼾器出厂以后就直接死亡,因为研究的方法不对。人的这种千变万化,身体的体内的各方面因素,心情修养等等,这些因素构成了复杂的睡眠体系。
你要改善或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影响睡眠不好的都是哪些因素。你在这所有的因素里边,找出一个你能解决的问题,用你的智慧和方法来完成,但是这个也不是全部。所以说我觉得用一个小产品改善睡眠质量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有点儿扯。完全都是一帮外行,想找新闻点,想找卖点,想找所谓的出路,想出这么个主意。我觉得你不用参与,也参与不了,因为你本身不是做产品设计研发的,你是做室内设计的,你的知识结构不足以支撑你要做的事情。
友:
方老师,这个事情您猜得太准确了,我也估计就是媒体和全友想作秀。让我们来设计,三月份在北京有一个新闻发布会。您别骂我,我呢?也是想去装个逼,毕竟我们没有您那样专业的水平,提升也需要一个过程,但团队也的继续,也要吃饭,所以有时候明知是装逼作秀也想参与一下,您能不能提示一两个点,我弄个东西去忽悠一下。
方:
这个我不会给什么建议,因为这是骗人的我不会参与,我有底线和原则。
友:
好的,谢谢方老师
方:
不客气
这段语音对话,反应出很多问题,媒体要制造新闻点,一些人想找卖点,还有人要在新闻点和卖点之间挣钱。其实本身没有错,但错在命题本身就是一个死题,这说明研究问题的方向和方法以及逻辑都不合理。看起来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