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至少进食25种食物
前一篇要点回顾
打鼾,不分男女老少都会发生。咽喉部肌肉和组织松弛是导致打鼾的原因之一,所以每天坚持做咽喉部锻炼操:“伸舌、卷舌、摆舌、鼓腮”,有助于减少打鼾。
话回正传
今天谈的是用增加营养、平衡营养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文宏有谈过:早餐要喝牛奶、吃鸡蛋,光喝粥是没有抵抗力的。
的确,传统早餐基本是米粥、馒头,或者豆浆、油条,这样的早餐缺乏优质、足量的蛋白质,营养不全面,难以应对一上午三四个小时的工作和学习。
一日三餐的权重里,早餐应该是最重要的。
早餐要种类齐全、足量:
必须有鸡蛋、牛奶、肉(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自然也有脂溶性维生素等);
必须有面包、馒头、花卷、包子、饼、粥等(淀粉类食物,富含碳水化合物);
必须有蔬菜、水果(富含多种水溶性维生素、植物化合物、纤维素、木质素等);
可以有炸油条、油炸糕、油饼等;
还可以有小咸菜、蒜瓣、姜片、辣椒等
……
在报纸还很具有权威性的时候,曾经有报纸说:一个鸡蛋包含了人体一天需要的蛋白质量(大概是这个意思)。有个认真的人,真的每天就吃一个鸡蛋,结果几天下来就饿得眼发花、头发晕。
不知道是这个人理解错了,还是报纸没没讲明白,不是全信息。一个鸡蛋进到人的胃里,被搅拌成糜,进入小肠后,蛋白质并不是%都能吸收;再经过血液进入肝脏等器官,利用率也不是%。鸡蛋也只是富含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纤维素等统统缺乏。
膳食中的食物营养,计算的时候要考虑到吸收率的问题,虾米皮中钙含量高,但是吸收率如何?牛奶中钙含量比较高,吸收率也很高。
人类是杂食动物。世界上没有一种食物包含人的全营养,所以,必须用不同食物的混合来均衡和提高膳食营养优势。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和冬季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当口,一定要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
国家有关机构出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对杂食的具体要求是:每周至少进食25种食物,每天进食至少12种食物。
如何做到食物多样化
1.小份量选择
——“小份”是实现食物多样化的关键措施。同等能量的一份午餐,选用“小份”菜肴可增加食物种类。尤其是儿童用餐时,“小份”选择可让饭量较小的人吃到更多品种的食物,使得营养素来源丰富。多人共进餐有利于食物多样化。
2.同类食物互换
——食物多样化,同时要注意膳食结构合理性。同类食物互换是保持食物多样的好办法。例如今天吃米饭,明天吃面条,后天吃小米粥、全麦馒头等。又如红薯、马铃薯互换;瘦猪肉、鸡、鸭、牛、羊肉等互换;鱼可与虾、蟹、贝壳等水产品互换;牛奶可与酸奶、奶酪、羊奶等互换。通过食物品种互相交换,可避免每天食物品种重复,有利于丰富一日三餐的食物品种,从而达到食物多样,每天享受不同色、香、味的美食。
3.巧搭配营养好
——巧妙搭配和合理烹调不仅可以增加食物品种数量,还可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改善食物的口味口感。
粗细搭配
杂粮、杂豆与精白米面可搭配食用,粗粮细做。
因为加工精度高的谷类会引起人体较高的血糖应答。烹调主食时,大米可与全谷物稻米(糙米)、杂粮(燕麦、小米、荞麦、玉米等)以及杂豆(红小豆、绿豆、芸豆、花豆等)搭配食用,传统的二米饭、豆饭、八宝粥等都是增加食物品种,实现粗细搭配的好方法。
谷类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低,豆类蛋白质中富含赖氨酸,但蛋氨酸含量较低,谷类和豆类食物搭配,可通过蛋白质互补作用提高蛋白质生物价。
生物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一项指标,生物价越高,说明蛋白质被机体利用率越高,即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越高,最高值为。
荤素搭配
“荤”指动物性食物,“素”指植物性食物,动植物性食物搭配烹调,可以在改善菜肴色、香、味的同时提供各类营养成分。如砂锅、炒杂菜等。
色彩搭配
食物呈现的丰富多彩颜色能给人视觉上的美的享受,刺激食欲,食物营养搭配上也简单可行,比如,杂拌蔬菜,五颜六色代表了蔬菜不同植物化学物、营养素的特点,同时满足了食物种类多样化。
还有一条是必须食品和非必须食品搭配
鸡鸭鱼肉虾、油米面菜果,这些是家庭中常用的必须食品,而芝麻、核桃、杏仁、葡萄干、花生仁、莲子、瓜子仁等干果,干蘑菇、木耳、百合干等,似乎不是每家每户都常备。这些小食物姑且叫它们“非必须食品”,这些食品也各有营养及风味,在实现食物多样化上,有很大的作用。
可以在凉拌菜里点少许芝麻,可以在炖菜里加点干蘑菇或扇贝柱,可以在蒸馒头时在面里加点核桃仁和葡萄干、蓝莓干等等,可以在熬稀饭时加点百合、莲子、红枣、花生米……
在单位食堂吃饭后,建议回办公室后再吃个水果或萝卜;可以在下午用开水冲一杯藕粉(对女士很友好,老话说“女不离藕”)……
下一篇《最好的营养是什么样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