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宋朝故事五鼠大闹东京记
一、引言
看过小说《三侠五义》或电视剧《包青天》的人,一定会对“五鼠闹东京”中的展昭和号称“五鼠”的侠士们印象颇深。本文要研究的“五鼠闹东京”故事类型则没有侠士五鼠,只有作乱五鼠,且是精怪鼠类而非人类。这让我们看到民间口头流传的“五鼠闹东京”的古朴面貌,迥异于文人之笔塑造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五鼠闹东京”的研究首先见于古代文学领域。早在年的《三侠五义》序中,胡适就简要地指出“五鼠闹东京”的发展源流:从明中期的《西洋记》中借国师之口讲述的五鼠闹东京故事到明末《包公案》中《玉面猫》,再到清代章回体的《龙图公案》,都是精怪神话式的五鼠作乱,最后演进到《三侠五义》时,作者“删去邪说之事,改出正大之文”,将五鼠妖怪改为五位侠士,制服鼠妖的玉猫改为“御猫”展昭,“神话变成了人话,志怪之书变成了写侠义之书了”。胡适所梳理的是五鼠闹东京中一个亚类型———双包案的历史流变。
80年代以来,不断发现新的明清异文,如清刻本《五鼠闹东京包公收妖传》、明代小说集《轮回醒世》卷一七“妖魔部”的“五鼠闹东京”、明万历与耕堂本《百家公案》五十八回“决戮五鼠闹东京”等。年,胡从经将胡适梳理的脉络增补为:《轮回醒世》的“五鼠闹东京”因无包公角色而更显原始型态,此后与耕堂《百家公案》将之改写为包公公案故事之一,后又脱胎为明末《龙图公案》的《玉面猫》,最后演变成清刊本《五鼠闹东京包公收妖传》。年,潘建国发现明文萃堂刊本《新刻全像五鼠闹东京》,并对比明清刻本异同,结合小说、鼓词、唱本、戏曲剧本和民间传说等资料,探讨明代以来该故事的历史流变,指出自明万历以来,有包公和无包公两个版本并存于世,五鼠闹东京故事题材经历两次转变:受到明公案小说影响,增加包公判案情节;清中后期受到侠义公案文学影响,鼠精变为侠客。同时传播途径也经历两次轮回:从民间传说到小说文本,再由清中后期的案头文本融入民间说唱表演,该故事的持久文学活力在于下层文人与民间艺人的双重创造。
在民间文学领域,刘守华于、年率先论及老人平息鼠祸、弃老习俗被废除的故事,以跨文化的视角对比了流传于中国、日本、印度这类故事的情节异同,发现“以养猫克鼠来表现老人智慧,是中国传说所特有的情节”,结合历史学、人类学和民间文学资料着力诠释了故事所反映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从“弃老”到“敬老”这一重大社会变革的史实基础,指出它包含着“历史真实性的艺术概括”:“以赞颂老人的智慧为中心来编织富有传奇性的故事,追述社会习俗的变革,把孝养父母的道德伦理观点传给后人”。年,刘锡诚把老鼠主题的民间故事分为几类:创世英雄、报恩动物、救主受封、变形扰民、硕鼠为祸等,五鼠闹东京的几则异文在变形扰民、硕鼠为祸两类主题中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