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ldquo五月病rdquo一定是
TUhjnbcbe - 2020/11/23 14:48:00
欢迎来到「简单心理WEEKLY」

这里有新闻热点的心理学解读

和心理学最新最有趣的小知识

给你一些观察世界的新鲜视角

01

“睡眠”

流行的“睡眠伪知识”

最近,纽约大学医学院和Langone研究中心从多个网站上找到了20条最流行的关于睡眠的错误常识。我们选了几条最耳熟的:

1.“成年人可以每天只睡5个小时,困的时候只需要趴一会就好了。”

确实曾经有研究证明,可能存在一类人每天只需要5小时的睡眠。但对于大部分成年人来说,长期只有5个小时甚至更少的睡眠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血管、免疫系统、心理等疾病。

另外,长期熬夜少睡,你的大脑和身体也不会适应缺觉的生活方式。所以,还是要保证每天7个小时的连续睡眠哦。

2.“只要睡够7个小时,不管是在白天还是晚上对身体都是一样的。“

对夜班工人睡眠情况的调查表明,白天睡觉会导致睡眠时间更短、睡眠质量更差,长期日夜颠倒会带来抑郁、糖尿病、乳腺癌的风险上升。

3.“打鼾除了让别人睡不好,对自己没什么影响。”

打鼾是睡眠中因为上呼吸道狭窄,腭垂使通过的气流振动产生而发出的声音。严重的打鼾常伴有各种健康危害。作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早期症状,打鼾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如果是严重的打鼾,需要查明原因,尽早治疗。

我们经常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各种伪健康知识,对这样广泛传播的“常识”可要擦亮眼睛了。

02

“Deadline”

灵活机动的Deadline可能会让项目更成功

悠闲地拖延——得知任务截止的Deadline——在Deadline支配的恐惧中紧张地拖延——发现总有意外发生——被迫调整Deadline——继续拖延......

这就是我完成一项任务的常规流程了。想偷懒的时候,Deadline是唯一能督促我爬起来继续肝的动力。

不过,密歇根大学Bordley研究团队对Deadline的作用提出了质疑:假如把固定的Deadline改为灵活的Deadline,会带来什么效果?

基于这个设想,该团队构建计算机模型,在传统的管理计划工具上附加意外发生的概率系数。循环通过个模拟项目后,得到结论:增加了不确定因素的Deadline时间跨度的项目成功率提高了大约40%。

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将以往固定的Deadline时间点(比如下个月12号),换成一个更为灵活的时间范围(比如下个月10-20号),可以帮助人们将注意力从疯狂追赶deadline转移到认真完成任务上,更好地发挥创造力,合理调配资源,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所以,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可能会遇到各种意外状况,把deadline设置的更灵活一点,也许真的有助于完成任务。

03

“失眠”

失眠会加重负面情绪的困扰

你是否也曾在午夜,一个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突然想起来以前那些惨绝人寰的尴尬事件,后悔到恨不得拍床撞墙。

关于失眠和负面情绪的关系,荷兰神经科学研究所最近在《Brain:AJournalofNeurology》发表了一篇文章:

研究人员录下57名18-70岁之间的实验参与者清唱卡拉OK的音频,并记录下他们当时听到这段录音和一周后听到录音的大脑情绪反应。在听录音的同时,参与者记录下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并对他们的脑部活动进行MRI成像。研究人员对比有良好睡眠的人和失眠患者的结果发现,一周之后高质量睡眠的人负面情绪会得到减轻,而失眠者会放大那些尴尬、焦虑等糟糕情绪。

所以,缺乏高质量的睡眠会阻碍我们的大脑消化负面情绪。

原因在于,正常睡眠者和失眠患者在处理新的负面记忆时,都会涉及到管控情绪的大脑边缘系统。但经过高质量的睡眠后,这些负面体验会得到消化,等再次被唤起时,大脑边缘系统不会被激活,情绪能得到更好控制。

而失眠患者在想起过往记忆时,仍然会激活大脑边缘系统,再次重演当时的情绪反应。这也是为什么失眠患者总会受到过往经历的困扰。

04

“创造力”

对一些人来说,创造力在50岁到达巅峰

才20多岁就感觉自己大脑迟钝,灵感枯竭了?别慌,也许你的创作巅峰在57岁才会出现。

Dr.BruceWeinberg和他的同事总结了历届诺尔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相关研究发现:一部分人创造力巅峰在25或29岁,另一部分人则在57岁左右实现领域突破。

而这两类群体年龄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

采用概念式(conceptual)路径的创作者会在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实现领域创新。在完全接受和熟悉已有理论成果之前,这一类创作者会跳出原有框架,挑战现有结论。

而另一类经验式(experimental)路径的创作者会不断在自己职业生涯中收集经验,结合过往信息来找到全新的角度来探索问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57岁才真正达到最高点。

所以啊,也不是越年轻就越有创造力,这也要看我们习惯于哪一种研究路径。

05

“五月病”

一定是因为到五月了,要不然为什么我又特别特别丧o(?Д?)っ!

“五月病”是起源于日本的一种说法,大概描述如下:

主要症状:假期后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学习,感到压抑、焦虑、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悲观失望、自我评价过低。

多发时间:长假过后

多发人群:各年级学生和上班族

发病原因:由于日本的新财年新学年都是从四月份开始,在鼓足干劲,积极工作学习一个月后会迎来四月底五月初一周左右的日本*金周假期。长假过后,当初刚刚开始工作的干劲儿已经消失,之前设立的目标还遥遥无期,假期却已然离去,从而变得精神沮丧,萎靡不振。

准确的说,五月病并非疾病,而是一种“Adjustmentdisorder”,一种无法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倦怠感。对很多人来说,5月也正好到了考前和就业的焦虑期,再加上刚刚度过一个五一假期,出现一些情绪波动是很正常的。

那么,你准备好面对5月初的倦怠期了吗?

好啦

下期简单心理WEEKLY再见!

Allie?撰文

参考文献

1.Robbins,R.,Grandner,M.,Buxton,O.,Hale,L.,Buysse,D.,Knutson,K.,Patel,S.,Troxel,W.,Youngstedt,S.,Czeisler,C.andJean-Louis,G.().Sleepmyths:anexpert-ledstudytoidentifyfalsebeliefsaboutsleepthatimpingeuponpopulationsleephealthpractices.SleepHealth.

2.Bordley,R.,Keisler,J.andLogan,T.().Managingprojectswithuncertaindeadlines.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1),pp.-.

3.Wassing,R.,Schalkwijk,F.,Lakbila-Kamal,O.,Ramautar,J.,Stoffers,D.,Mutsaerts,H.,Talamini,L.andVanSomeren,E.().Hauntedbythepast:oldemotionsremainsalientininsomniadisorder.Brain.

4.BruceA.Weinberg,DavidW.Galenson.CreativeCareers:TheLifeCyclesofNobelLaureatesinEconomics.DeEconomist,;DOI:10./s---9

心理咨询/心理求助/心理治愈

点击阅读原文,来「简单心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五月病rdquo一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