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卖在底部”会成为“无奈的新常态”?-华尔街见闻
对机构投资者而言,一卖市场就涨的魔咒似乎越来越灵验。除了各种主观因素,这种卖在底部的情况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客观原因。兴业证券的分析师王涵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他认为是期限错配让投资者不得不在流动性紧张的时候抛售资产。所以有时候这不是一个愿不愿意坚持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拿住的问题。之所以出现期限错配,其核心在于外汇占款增速的放缓。王涵提到:在2011年之前,由于外汇占款每年以2.万亿的速度流入,带来银行存款活水的稳定增长。稳定的负债端,导致了银行资产端投放也呈长期化趋势。换句话说,那个时期中国不缺长(期限)钱。然而,随着外汇占款减速,利率市场化加速,银行负债中短期限的理财、同业开始增多,这促使银行资产端运用呈现短期化的趋势,进而使得全社会负债端期限开始变短、负债不稳定性上升。换句话说,外汇占款的不可逆变化,将导致全社会长期限资金趋势性稀缺。全社会长期资金稀缺、短期资金增多的一个风险就在于,市场的波动性会因此提高,一旦流动性紧张,无论此时价格是高是低,投资者都不得不抛售资产,股市债市出现大起大落也就不可避免。银行负债端不稳定性在上升,各种信用派生还越来越依赖直接融资等杠杆工具,这也加大了市场波动。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融资融券的迅速膨胀令A股的波动性陡增。但这也给手握长期资金的保险、养老金等机构提供了一个捡便宜的机会。王涵提到:资金集中在短端,而长期限资金稀缺,这意味着短期限(流动性好的)资产将受到更多资金的追捧(为啥最近上证50走的更强?)。而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来购买,长期限资产的价格相对更为便宜。综合来说,各类资产期限利差扩张将呈现结构化特征。(举个例子,以前银行是长债的主要购买者,导致中国长债利率持续被向下压制,现在银行因为缺乏长期限资金,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去购买长债,于是就留给负债期限较长的保险公司捡便宜的机会)王涵还认为,在资金期限变短是大势所趋的背景下,这种卖在底部有可能会是未来一种无奈的新常态。点击这里看原报告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华尔街见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