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老家的麦子黄了,远方的你还记得吗
TUhjnbcbe - 2024/4/7 9:38:00

今天上午,哦,应该是昨天了,我还在呼呼大睡,一个同在南京工作的发小发电话给我,说要不要一起回趟老家,我一想反正也没什么事,这一阶段的工作也完成了,回家呆两天也没什么,就打了个电话回家,然后就和发小出发了,几个小时舟车劳顿,将近半夜才到家门口,一下车门,从车灯的照应下,看到路边堆着像楼一样高的麦秆,才知道,原来已经到了收麦子的农忙季节。

农村人没什么夜生活,天黑后吃完晚饭没多久就都睡了,在这个农忙的时候,白天在农田里忙碌劳累,晚上睡得更早,我到家时还没打开门就听到父亲打鼾的声音,可以想见白天的操劳。我因为在城市里生活很多年,而且习惯了晚上熬夜写文章,所以在农村四下寂静无声的时候,丝毫没有一点睡意,就拿着棒灯四处逛逛。借着夜色看到农田里一望无际金黄色的麦子,在农村特有的挟满芳草气息的微风扶撩下,发出清脆深远的沙沙声。我忍不住闻了闻,一股熟麦子特有的芳香,将近十年没有经历过农忙,麦子还是小时候的那种气味。看着眼前沙海般的麦田,在外漂泊的这十年,仿佛就是一场不愉快的梦。我只是在放学后躺在麦秆堆里睡了一觉,现在醒了过来,只是麦子还是以前的麦子,而我已经老了十岁。

曾经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农忙的时候,会在一片空地上腾出一块地方,用来晒收回来的麦粒。看来明天是不会下雨,麦场里的麦粒都没有收回家,而是平摊着放在地上。我走过还有水分没有晒干的麦粒边,看到地上散落放着很多农具,还有一些喝水的碗,一些包食物的报纸。看起来今天还真是一番忙活。

在我小的时候,没什么农业机器,才七八岁的我和弟弟,要跟着父母一起,用镰刀一把一把的把麦子割下来,然后绑成一大捆放在田埂上,从天刚亮开始,一直割到黄昏,中午就在田里吃随身带的午饭。那个时候我会不停的看着遥远的尽头,心想这要什么时候才能割完,在严酷的太阳暴晒下,汗水像下雨一样滴在土壤里,还要痛苦的弯着腰,重复着机械式的动作。我很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能够这么快这么整齐的把几十亩的麦子割完,他们不热吗,不累吗?他们怎么就那么喜欢这些割不完的,可恶的麦子。直到很久我才明白,他们喜欢这些麦子,是因为这些麦子就是我的课本,就是我的衣服,就是我的晚饭,就是,我的未来。

农忙时农村的黄昏,每天在天空的西方,都会有看不到尽头的火烧云,我看过无数所谓的特效大片,但是没有一部,能够描绘出那种浩瀚的壮丽景象。而每每想起,都会联想起拉麦子回家的喜悦。为了节省时间,农民总有各种好办法,在平板车上堆起三四米的麦秆。父亲用他结实的臂膀,拉着像一座小山一样的平板车,而我们就在后面推,并且防止摇摇欲坠的它们掉落。把麦捆拉回麦场,经过几天的暴晒,麦穗已经非常干脆,这时候再用绳子拉着圆柱形的大石头,在麦穗上压过,麦粒就会很容易被挤出来。然后我们得工作就是把麦秆捡走,堆成一个大堆,用作烧饭的燃料。这个时候往往会有几天的大风,农民们就把混着麦粒和麦穗的草谷扬上天,大风一吹,麦粒和麦穗皮就分开了,再把麦粒收集晒干,就得到了黄色的麦粒果实,晒干水分,就可以拉回家里,放进粮仓,至此,一个月的农忙就结束了。

虽然现在各种收割机已经在农村普遍使用,节省了很多时间和体力,但是仍然少不了农民们,像守护孩子般守护这些麦子。甚至很多年纪比较大的人,为了节省租用收割机的那两百多块钱,还在用十年前的老办法收麦子,虽然看不到以前整个村子都在繁忙劳碌的场景,但是农忙,却一直是农民一年中最重要的收获季节。现在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十年前忙着收麦子的那些人,现在还是那些人,只是很多熟悉的,白头发的人都已经不再了。这些人大多数不识字,没有出过远门,一辈子都在用祖辈传下来的方法,守护着这几亩田地。没有人比他们更能理解什么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他们来说,麦子就是天,农田就是命,即便他们可能都不知道,他们辛辛苦苦大半年收来的几亩麦子,换来的钱,可能还不如城里人一天的收入,不如城里人一顿饭,不如城里人唱一次歌。

看着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麦粒,握在手里说不出的踏实,我想到了很多,回到房间,打开电脑忍不住写下了这篇文章。我回忆着麦场里散落的农具,想象着他们白天的忙碌,他们,我的父亲母亲,大爷大妈,叔叔婶婶,就是中国的农民!他们没什么文化,不知道什么时尚,不会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家的麦子黄了,远方的你还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