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打挺、头后仰是脑瘫的预兆吗,脑瘫还有哪些预兆?
头后仰、打挺是否是行为异常,我们需要考虑出现这种行为出现的情境、宝宝的月龄来具体分析。
首先,哪些头后仰、打挺属于正常呢?三个月以上的宝宝已经可以适当竖抱,当宝宝有些生理需求比如饥饿,看见喜欢的东西家长没有满足,或者受到刺激,平躺、竖抱状态下出现头后仰,打挺情况是不用担心的,另外,竖抱时因为宝宝躯干核心力量弱,失衡状态下也会出现头后仰、打挺。
其次,哪些头后仰、打挺属于异常呢?宝宝平躺着经常性的头后仰、打挺,伴有哭闹,身体僵硬,睡眠质量不高,甚至入睡困难更高这种情况是要重视,怀疑有脑损伤的发育风险。3个月内宝宝有此症状风险。
异常的头后仰多为颈背肌张力增高所致,是脑损伤或脑发育缺陷所致姿势、肌张力异常的较早表现之一,如能及时发现,不仅可有效阻抑其发展,也提示要注意随着发育的进行,是否还有无其他异常出现。
早期认出
1.家庭自行观察
竖抱:1~2个月的婴儿,一般竖头不稳,经常向后打挺。
转换体位:由仰卧扶呈侧卧时头向后仰大于20°;拉坐时头后仰较显。
扶持俯卧肘支撑时,可抬头较高,但少出现头左右自如转动的情况。这些孩子,家长不要误认为孩子抬头较好。
2.专业检查
(1)姿势:观察竖抱、侧卧、俯卧时有头后仰,并记录头后仰角度。
(2)主动活动程度:俯卧、抱坐位体位,在头后仰状态下用玩具、图片引导;及声音引导下颈部侧弯、前屈,并记录检查结果。
(3)通过体位变换激发牵张反射,如仰卧位扶至侧卧位的体位变化,出现体位变化时头后仰大于20°为颈背张力增高。如仅拉坐时头后仰是头控不好。
3.肌动学评定
仰卧位扶至侧卧位头后仰大于20°为颈背张力增高,为双侧胸锁乳突肌和/或双侧斜方肌等牵张反射亢进所致。可用触摸法核实。拮抗肌是颈前深层肌群。
纠正异常方法
1.推顺按摩
辅用蕾波啫喱或医用耦合剂推压双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是主要干预方法,具体方法同紧张性头偏斜。拮抗肌在颈前较深部位,推顺不易达到,活动头颈的牵拉可有助增加其肌力。
2.牵拉
(1)悬吊被单内荡悠:选取结实的全棉布料,大小尺寸约1.5米×1米,也可用大浴巾或标准单人床单对折,将孩子仰卧位放于被单中间,两个成人分站孩子头侧和脚侧,双手抓牢被单两角,将孩子悬托于被单中,做左右悠荡操作。主要不要角度太大,或触碰周边坚硬物体上。每次3~5分钟,悠荡频率约为1次/秒。每日可数次操作。整个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孩子保持头正位,颈部稍前屈,下颌下收。此方法通过牵拉颈背肌群,减轻增高的肌张力;增强孩子平衡功能的训练。
(2)悬吊被单内侧翻:除上述悬吊被单荡悠外,还可在被单荡悠中促进孩子翻身。方法是两个操持者一同配合,抬高一侧被单,被动促使孩子翻成侧卧,停留1、2秒钟,再换另一侧抬高,促成另一侧侧翻。如此循环重复。每侧翻20~30次,视孩子适应情况而定。
(3)头前屈牵拉操:可减轻增高的颈背肌张力。
3.脱敏叩击
可怀抱患儿或患儿取俯卧位,施者五指屈曲,以指尖轻轻叩击患儿背部皮肤。为减少孩子反应过度,可先隔衣轻叩,逐用温暖的手接触皮肤轻叩。主要叩击脊柱旁皮肤,尤以背部胸廓部、肩胛旁叩击为主。频率60~80次/分钟为宜,可适当变换频率,并根据患儿反应,适当变换手法,改用手掌触摸皮肤相结合。整个操作过程以不引起患儿头后仰为有效。以上措施每天进行数次,每次5~10分钟左右。
功能训练方法
1.扶持固定头部拉坐训练
在整个拉坐过程中扶持头不出现后仰,扶持者注意扶持手与孩子主动控头活动相配合,以保证不让头后仰的错误姿势出现为主要目的,练头控及坐位。头控较好后,去除扶持固定,仅拉坐训练。
2.竖抱训练
竖抱孩子,枕部朝前时,用一只手扶持头在正确位置;孩子面朝前时,用胸部抵住孩子头不后仰。
婴幼儿康复从世纪蕾波开始
任教授预约|咨询|答疑|聊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