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睡觉打呼噜,原来危害这么大教大家9种止 [复制链接]

1#
甲氧沙林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40118/4329296.html
本文科普医生:蒋子栋医生很多人认为打呼噜(打鼾)是睡得香,只不过是吵得枕边人睡不好而已,殊不知,夜夜鼾声如雷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可能是一些疾病的信号,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鼾声突然停止了,最危险!

打鼾分为两种:一是单纯打呼噜即鼾症;二是在打鼾过程中出现呼吸暂停,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比起震耳欲聋的鼾声,突然不打鼾甚至暂时没有呼吸了才是更危险的状况。打鼾突然停止,呼吸暂停,就像被人掐住脖子无法呼吸,导致身体缺氧和代谢废物二氧化碳不能排出,憋得时间越长,对身体的伤害越重。全球每年被打呼噜间接“杀害”的人超过10万,因此,其又被称为夺命的“梦中杀手”。如何辨别“最危险的鼾声”??呼噜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中间有一小段没有声音(发生暂停),随后发出一种怪声。?夜间常被憋醒,常需张口呼吸。?晨起后口干、头晕、头痛,白天嗜睡,记忆力下降。如果有以上症状,就要怀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了,一定要引起重视。

打鼾还要承受的3种危害!

1、“打鼾的男人,可影响夫妻生活”男性患者长期打鼾缺氧,睡眠质量差,有可能引起阳痿早泄,影响夫妻生活。2、“打鼾的男人和女人,容易变丑”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打鼾会使人看上去丑陋和憔悴。打鼾者缺乏深度睡眠,影响生长激素的产生和释放,加快机体衰老,一般比正常年龄要老10到15岁。3、打鼾还会增加各种疾病风险①易患心脑血管疾病睡眠中出现了打呼噜憋气,体内就会缺氧,血压就会升高,部分患者还会发生心律失常,严重者甚至出现猝死。②增加糖尿病风险有研究表明,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中,糖尿病的患病率超过40%。③增加患痛风风险与健康人相比,睡眠呼吸暂停病人的痛风发病率要高出1.7倍。④增加患抑郁症风险与没有睡眠问题的人相比,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的人患上抑郁症的风险高出2倍多。⑤影响记忆力、精神状态打鼾会干扰正常睡眠结构,降低睡眠质量,引起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⑥影响儿童健康儿童也是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高危人群,扁桃体肥大、腺样增生、气道阻塞物多都是病因。

教大家9个止鼾诀窍!

1、饮食诀窍①低盐饮食巴西研究者发现,低盐饮食有助于控制打鼾。研究者分析,摄入过量食盐易导致体液积聚,躺下后体液会在睡眠时进入脖子,导致上呼吸道变窄,睡眠呼吸暂停危险增加。②睡前不饮食睡前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最好不要喝牛奶,奶制品可能会使喉部产生过多黏液,阻塞呼吸道,进而引起睡眠呼吸暂停。③多喝水当身体缺水时,鼻腔和咽部的分泌物会比较粘稠,可加重打鼾。成年人每天应该喝1.5~2升水,大概就是普通矿泉水瓶2~3瓶的样子。④戒烟、戒酒烟酒会刺激上气道,引发炎症,加重打鼾。特别是酒精,它还可麻痹喉咙肌肉使其松弛,导致气道阻塞,酒后还会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神经兴奋的表现,从而加重或诱发打鼾。建议睡前4小时不喝酒。2、减肥肥胖者呼吸道周围附着大量脂肪,影响气流通过,因而睡觉时更容易打鼾,控制体重是应对打鼾最简单有效的方法。3、侧躺仰卧姿势睡觉时舌根后坠,很容易引起打鼾,所以建议常打鼾的人,尤其是肥胖者,不要仰卧,以免造成呼吸道阻塞,可调整为侧卧位。4、枕头垫高点,勤更换可以把枕头垫高点,但不能太高,一个拳头的高度即可,能保持下颌稍微扬起,缓解打鼾。枕头易积灰、滋生螨虫,这些过敏原会诱发或加重鼻腔堵塞,导致或加重打鼾。如果枕头使用超过半年,建议换新枕头,枕套和床单每周都要用热水清洗以除螨。硬芯枕头不易引发打鼾,但不能过硬,推荐使用软硬适度的荞麦枕。5、唱歌研究表明,吹奏乐器或唱唱歌,可以锻炼上呼吸道肌肉,扩张气道,减少打鼾的几率,每天唱歌20分钟,坚持3个月,打鼾的现象可减少。6、使用加湿器干燥的空气会刺激鼻子和咽喉的黏膜,诱发或加重打鼾。如果卧室干燥,建议睡前使用加湿器,保持卧室空气湿润。7、规律作息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打鼾。8、保持鼻腔通畅如果打鼾是由于鼻腔阻塞造成的,那么使用各种方法让鼻腔通畅,即可缓解打鼾症状。如睡前洗热水澡、使用鼻清洗器(早起或临睡前,用凉水冲洗鼻腔)以及贴通气鼻贴(睡觉时贴在鼻腔外侧)等有助于缓解症状。9、及时就医,确认病因治疗如果是慢性过敏引起的打鼾,可服用抗组胺药缓解;如果是感冒鼻塞引起的打鼾,可使用减充血剂。如果家里有人打呼噜严重、睡觉总张口呼吸,怀疑睡眠呼吸暂停,医院做呼吸睡眠监测检查,遵医嘱治疗。??????1.蒋子栋医生专业擅长:眩晕,头晕,梅尼埃病,耳石症,前庭神经炎,突聋、耳聋,中耳炎、尤其在小儿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霉菌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声带息肉;早期喉癌,鼻咽癌等疾病治疗。不包括耳鸣。

2.本文科普医生为蒋子栋医生,内容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代替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3.以上内容禁止转载,文中未标注图片均来自:rf.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